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进入90年代以后,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,对于“受教育、长才干、作贡献”的活动方针的侧重点有所变化,更加偏向于为社会作贡献,倡导大学生用自身所学的知识为企业或农村排忧解难,出谋划策,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。 1997年,中宣部提出开展“科技、文化、卫生三下乡活动”后,团中央主动与之联系,把“三下乡”活动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,使“三下乡”活动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打品牌,极大地调动了广大青年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,得到了基层党政和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,成为新形势下对青年学生进行实践教育的创新和发展。2022年8月23日suncitygroup太阳集团开展三下乡活动。
1997年第10期《中国共青团》杂志对“三下乡”活动的相关报道 1997年5月26日中宣部、国家教委、共青团中央、全国学联联合下发《关于开展大中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“三下乡”活动的通知》。大学生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后备军,应该发挥知识技能的优势,为农村建设服务,为农民群众服务。广大的农村需要大学生去发挥聪明才智,大学生也需要到农村去,在服务农民群众的实践中接触社会,了解国情,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。 通过“三下乡”,大学生可以改造世界观、价值观,把农村建设的需要和青年学生的成长很好地结合起来,走正确的成长成才道路。此外,“三下乡”活动架起了党和政府与农民群众之间的又一座桥梁,通过青年学生的下乡服务,体现出党和政府对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关心。
此后,活动坚持“受教育、长才干、作贡献”的原则,在“传授科技知识,传播现代文明,倡导社会新风,培养时代新人”的活动口号指引下,各高校组织大学生深入到贫困地区开展科学技术普及、工农业生产技术推广与转让、医疗卫生、文艺演出等志愿服务活动,切实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。 大学生“三下乡”活动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,紧密结合大学生思想认识实际,把学生自愿参加与普遍要求结合起来,把组织选派与市场选择结合起来,把暑期下乡与平时下乡结合起来,把组队下乡与分散下乡结合起来,把点上服务和面上服务结合起来,把“作贡献”与“长才干”结合起来,形成了良好的运行机制。 2004年,中共中央国务院《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》(中发〔2004〕16号)发布后;2005年,团中央、教育部制定了《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》(中青联发 [2005]3号),文件第四条提出:“文化、科技、卫生“三下乡”和科教、文体、法律、卫生“四进社区”活动,是新形势下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有效载体。要广泛发动大学生利用寒暑假等时间开展“三下乡”和“四进社区”活动。高校要更加主动地与地方沟通,进一步明确实践服务的内容,根据需求选派相关专业的大学生组成团队,为群众办实事、做好事、解难事。当地团组织要在党政的领导和支持下,与有关部门协调配合,安排好活动的时间、地点和具体内容。” 这个活动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和成长成才的需要,顺应了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,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益、经济效益和人才培养效益,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,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。